从此
📄文章 #️⃣专题 🌐酷站 👨‍💻技术 📺 📱

🏠 » 📄文章 » 内容

 欢迎来访!

佛教教义不赞成偶像崇拜 为何还允许礼拜佛像、菩萨像?

🕗2023-07-04👁️279

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,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,那么,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。在佛教初创期,佛教没有佛菩萨像,仅雕刻莲花、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。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,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,一切以佛法为最高。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,为了永恒怀念佛陀,便制作了佛陀的形像以慰藉群生的心,让人们看见佛陀的形像便想起佛陀的高尚人格和他完美无瑕的教法,以警策自励,努力修行。佛教经典《般舟三昧经》、《道行般若经》等初期大乘经典中说,造立佛像是为了修习般舟三昧、观佛三昧的方便,通过观想佛陀,与佛合一,这是佛教实证的方法之一。因此,佛菩萨像不仅是单纯的偶像,主要是为佛教徒怀念佛陀,学习佛陀,成就像佛陀一样的圆满人格的修行法门。

我们的祖先在原始社会对自然界没有深入的认识,认为一切灾害都是来自于神灵的惩罚,于是对一切自然物都崇拜,特别是对附有非人格性、超自然力以及附有人性精灵并可发挥灵异能力的物体加以崇拜,如圣石崇拜、树木崇拜等等,之后再发展到祖先崇拜。到了文明社会的初期,视偶像为神灵的造型,偶像一旦制成,认为神灵便依附其上,而与神灵同样神圣。宗教发展到高度文明时,所尊崇的对象,则以人类形态为主。佛教就是高度文明的产物,它虽然创造出了许多佛菩萨形像,然其这些造像各自具有不同的表征,如佛像表觉悟的真理,观音表慈悲的法门,地藏表无尽的悲愿,普贤表对真理的实践等。现在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很快,自然界的变化有很多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。佛教寺庙里的偶像,更多的是一种纪念与表征的意义。因为佛教一直主张众生能够成佛,关键还是在自己的愿力与修行,所以祖师才说:“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”。所有外在的形象都是助你修行取得成就的他力。

当我们知道了佛像崇拜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之后,你就会明白,佛像的崇拜虽然至今仍然存在,但是佛教更加强调的是心中有佛,而且只有心中有佛时,才能做到按佛教的思想和教义理论去生活,否则,你仍然是“著相”,如同丢掉了根本,而去追随表相一样。(文/道坚法师)


佛教其实不主张偶像崇拜,为什么还要礼拜佛像?

问:为什么要拜佛?

答:拜佛,是佛弟子对佛法僧三宝表达恭敬与感恩的身仪,又称为顶礼、五体投地礼、头面接足礼等。除了世人所熟悉的祈求消灾免难,增福增慧,拜佛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忏悔罪过、修持禅定和感恩礼敬。因此,拜佛不仅仅是佛弟子的基本行仪,也是一种修行法门“拜佛不仅是行礼如仪的动作,更能安定身心、消融自我。透过拜佛,让我们真正懂得谦虚自省,发自内心地忏悔,并生起感恩之念。时时忏悔,念念感恩,自然获得内心的清明安乐。心中没有其他烦恼,只是全神贯注地做着礼拜的动作,清楚地觉知身上每一个关节、每一根筋骨、每一寸皮肤的感触,精神专注、身体轻安,正是调身炼心的好方法。

 

问:拜佛和拜神有何不同?

答:很多人认为拜佛和拜神一样都是偶像崇拜,乃至认为佛也是众神之一,其实二者完全不同。佛教并不认为宇宙世界与人类众生是由全知全能的神所创造的,而主张诸法皆从因缘所生,所以宇宙万物是众生自己的业缘所感。因此,从某种意义上说,佛法更倾向于“无神论”。佛教虽不否认鬼神的存在,但是既不会信仰鬼神,也不会礼拜,因为他们与人类一样都是仍在六道中轮回的众生。一般人拜神是为祈求神力感应,以满足心愿,佛教徒拜佛则是学佛发愿,希望能依着佛法踏实修行,成长自己,成就众生。因此,在礼拜的动机上就是不同的。虽然初学佛者拜佛也可能只是为求人生平安顺利,但在熏习佛法之后,将不再贪求神力满愿,会转为以惭愧忏悔心面对人生,学习诸佛菩萨的愿力,用实际行动实践自己所发的愿,转变自己的现实生活,造福世界。

 

问:佛教不主张偶像崇拜,为什么还要造佛像、拜佛像?

答:佛教最初的造像,是佛陀在世时曾上升到忉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,长达三月不在人间,当时僧俗弟子们非常念念佛陀以及佛的种种教化。于是优填王便延请工匠雕刻佛陀圣像,最终完成了一尊五尺高的旃檀木佛像。在佛陀涅槃后一百年左右,人们开始以法轮、菩提树、佛塔等各种不同的事物作为佛的象征,藉以忆念佛陀的功德。

 

后世多数不了解佛法的人将佛像当做神祗来崇拜,这本也无可厚非。因为诸佛菩萨法身广大、悲心深重,只要众生有所求,诸佛菩萨就会有回应。但这种理解仅仅是对佛法的仰信阶段,如果从正信的角度入手,便会发现拜佛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。

 

礼佛如佛在,无论木雕还是泥塑,佛像都是作为一种修行上的警醒,可以帮助我们忆念起诸佛菩萨的大愿及种种教化事迹,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勇猛精进,以佛菩萨为典范,这才是礼拜佛像的真义。

 

更进一步,透过拜佛,将信仰的力量感通佛菩萨的悲愿,从而生起信心、恭敬心、感恩心、惭愧忏悔心,以此为基础内观自醒,让身心更加清净、柔软、谦和,礼佛的当下也就是在礼拜我们人人本具的自性佛。

 

问:道教叩首、藏传佛教大礼拜和汉传佛教的拜佛有何不同?

答:合掌、拱手、跪地、屈身、俯首……很多宗教与文化都有类似的礼敬方式,以传达最崇敬的心意。中国素有“礼仪之邦”的雅号,会用不同的礼节来表示不同的敬意,顿首为其中最隆重的礼节,也称叩首。方式是跪下后,以双掌及额头触地。道教承袭中国的传统礼仪,对一般人行拱手礼或作揖礼,对神仙和真人则行叩拜礼。藏传佛教非常重视大礼拜,初为藏传佛教僧侣,通常必须完成十万次大礼拜的修行,藏民也会以身体作为量器,每三步或一步行一个大礼拜,口中持诵密咒,以此方式徒步朝圣。而汉传佛教则与此不同,为心诚意敬地将双手合掌,低头弯腰,五体投地——两肘、两膝以及额头着地,完成头面接触佛足的最高敬礼,因此又称为顶礼。需要说明的是,无论藏传佛教的大礼拜,还是汉传佛教的顶礼,并无高下之分,只要一心虔诚,都能够忏除业障,广积福德,护持修行,圆满佛道。

 

 

问:佛弟子礼拜的对象仅限于佛像吗?

答:佛弟子礼拜的对象不限于象征诸佛菩萨的圣象,而是佛法僧三宝。

礼敬佛宝:佛教以佛像代表佛宝,礼拜佛像时,便是向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顶礼,感恩诸佛菩萨把佛法带到人间教化众生;

感恩法宝:法宝即是佛经,礼拜法宝,因为这是佛陀的教诲,需要依次来修行才能消除烦恼,获得身心的清凉,乃至究竟解脱;

感恩僧宝:向僧伽顶礼,包括祖师大德、高僧,乃至一般的出家众,因为僧众代表了佛陀的教诲,也是三宝的具体实现。

 

问:拜佛真的能见到佛吗?

答:《楞严经·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说: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必定见佛,去佛不远,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。”这是念佛所成就的诸佛现前三昧,念佛能见佛,拜佛自然也能成就诸佛现前三昧。但是,这样修行功夫并不容易,一般人在修行所见的佛身,可能多幻觉,即使真实佛来,最好也视为幻境,修行较为安全。如同《金刚经》所说:“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”我们拜佛时,如果心有所求,其实都还是执着外在表象,没有真正见到佛性、法性,如果不能从拜佛中体会到缘起性空,变化无常,便会执着于见佛,或能否与佛感应道交。如欲求佛、见佛,最好的方式还是依着佛法踏实修行,持守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的五戒,用功禅修、读经、念佛、拜佛,孝顺父母,乐善好施,便是与佛同在。

 

问:十方诸佛那么多,如何遍礼诸佛?

答:礼佛时不要贪求拜佛次数越多功德越大,也不要贪求遍礼诸佛福田更广,而应该留意自己是否一心恭敬?放下追求功德的执念,以感恩心、忏悔心恭敬礼佛,专注于当下的拜佛动作和心念,反而心得自在。因为佛的法身无所不在,圆融无碍,能够至诚礼拜一佛,即是礼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。

 

问:“无事不登三宝殿”,有事才需要去寺院拜佛吗?

答:有些人平日无事可能不会前往寺院礼佛,通常都是生活遇到困难时,才会想起去寺院礼拜,祈求佛菩萨保佑自己平安无事。遇到困难时去寺院拜求平安顺利,当下确实能够让人的身心有所寄托,不再彷徨无依。但作为已经皈依了三宝的佛弟子,佛法僧三宝应该常住我们的心灵殿堂,成为我们的人生方向仪归,而不是只将佛菩萨供奉在寺院的大殿或家中的佛堂里。

 

我们所需要的不只是一时安全,也不是渡过难关,而是日日平安,时时法喜;佛教所说的平安也不仅是万事如意、无病无灾,而是真正做到心安无事。拜佛就是一个常保心安、出生法喜的妙法。通过拜佛,提醒我们时时刻刻善用佛法的智慧与慈悲,让生活成为修福修慧的好机会。

 

有时在家拜佛自修,容易懈怠,也容易受到生活中其他事务的影响,而无法坚持。若能到寺院参加法会拜佛共修,或是是定期前往寺院,在庄严殿堂之中万念放下,一心礼拜佛陀,都能够帮助我们藉由大众共修的力量,提振心力,生起惭愧忏悔心,不再限于一己的烦恼漩涡里,与大众共同欢喜成长。